谷歌的第三节火箭: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 A+
所属分类:美股资讯

  微凉的初夏空气,肆意的加州阳光,半露天的开放剧场。第十届谷歌I/O大会又一次在硅谷山景城的公司总部召开。两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不断更新着软件产品,充斥着巨大的信息量。但实际上,整场活动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核心主题:人工智能。

  巨头的AI战略

  毫无疑问,今年是AI之年。与此前的微软Build大会一样,今年的谷歌I/O大会,无论是核心的移动操作系统,还是具体的软件产品功能,其重要性都完全让位于AI。新产品和新功能多是AI带来的效果展现,也是提升AI实力的后续手段。

  看看谷歌今日发布的重要新产品与功能:无论是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视觉识别工具Google Lens、图片管理应用Google Photos、新版操作系统Android O或是智能家居和娱乐产品,都无处不见AI带来的人性化效率提升。而重点强调的升级AI芯片Cloud TPU、包括AI研究、工具与应用的云服务平台Google.ai、神经网络设计框架AutoML和TensorFlow的移动开发工具,更是推动AI行业前进的具体生态。

  无论是微软CEO所说的“AI重新定义一切”(AI Redefine All),还是谷歌CEO提出的“移动优先转向AI优先”(Mobile First to AI First),两位印度裔CEO的战略实际上同出一源:AI会成为贯穿两位巨人的血液,渗透和提升微软与谷歌的所有产品和业务之中。

  在目前的AI领域,谷歌、微软、IBM、亚马逊和Facebook占据着领先优势。谷歌和微软都开源了自己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训练平台,贯穿着AI的技术支撑层和基础应用层,而把方案集成层的落地蛋糕交给开发者去实施和分享,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各个垂直领域。这就是他们开发者大会主打AI的意义所在。

  而另一方面,这两个科技巨头拥有全球用户量最大的两大操作系统,分别主导着消费和企业级市场。AI带来的人性化功能和效率提升,既能帮助他们产品获得更多的用户,相应产生的数据更能帮助他们进一步训练人工智能的实力。一个完美的AI生态,一个自我进化的体系。

  谷歌的三节火箭

  如果把谷歌比做一枚多节火箭,那么网络搜索和Android移动系统就是前两节发动机,而人工智能则是这艘火箭的第三节。这第三节火箭给谷歌未来带来的推动力,甚至可能远远超过网络搜索和Android系统。

  回顾下谷歌的发展之路,网络搜索和Android系统无疑是两个里程碑。两个斯坦福学生在1998年推出搜索网站,迅速占领互联网搜索市场,借助2000年的关键词广告实现了商业化,而后在2004年上市获得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值,这是谷歌火箭升空的第一节。

  搜索广告迄今依然是谷歌的核心营收来源,是支撑谷歌继续扩张业务版图的保障。在上一季度财报中,广告营收占据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高达87%的营收来源。正因为在搜索领域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和稳定增长的广告营收,谷歌才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发诸多未来业务。

  2005年,两位创始人在施密特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收购了移动系统开发创业公司Android。2007年,谷歌联合了运营商和设备商创办了开放手机联盟(OHA),搭建了Android生态平台,推出了初始版本。

  2008年Android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两年后即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平台。得益于开放平台带来的海量开发者和诸多硬件厂商的硬件创新,Android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九成。这是谷歌火箭升空的第二节。月活跃设备突破了20亿级别。

  虽然Android是完全免费的,表面上并没给谷歌带来直接收入,但谷歌的全套软件和云服务却通过急剧增长的Android平台,落到了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用户,除了中国市场。谷歌的业务开始真正飞跃,搜索、地图、视频、邮件、浏览器、应用商店等主要产品都获得了超过十亿计的海量用户。

  如今Android设备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20亿,超越Windows成为全球最大的操作系统。随着Android战略的成功,谷歌股价从300多美元持续走高到现在的900多美元,市值一路飙升到超过6000亿美元,一举超越微软,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全球第二大上市公司。

  AI是未来核心

  在凭借Androd占据移动时代主导之后,谷歌又开始布局未来业务版图,而AI就是谷歌的新增长引擎。准确地说,谷歌的未来核心是2006年开始出现的深度学习理论。简单地说,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子集,而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子集,使用复杂结构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高度抽象的一系列算法。

  2010年谷歌挖来斯坦福大学副教授吴恩达到X实验室(无人车等系列未来技术的研发部门),联合其他技术专家组建Google Brain团队,次年推出第一代深度学习基础架构DistBelief,通过那个著名的猫测试项目(基于海量YouTube视频,通过神经网络训练来识别和定义猫)证明了技术价值。吴恩达也因此获得了“Google Brain之父”的美誉,随后加入百度(近期已经离职)。

  不过,DistBelief与谷歌内部框架深度结合,其带来的提升和影响力也限于谷歌各项产品。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谷歌通过收购创业公司DNNreserch引入了“深度学习之父”格里高利.辛顿(Geoffrey Hinton)。经过随后三年多时间的研发,2015年11月,谷歌发布开源的第二代深度学习框架平台TensorFlow,在AI开发领域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今年2月正式推出V1.0版本。

  有趣的是,在谷歌推出开源平台之后,微软、Facebook、IBM和Facebook迅速跟进,推出了基于各自优势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平台。谷歌的举动直接带动了深度学习行业的开源潮流。

  如果以代码托管网站Github的数据来衡量,谷歌的TensorFlow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无论是打星数量、代码修改(Fork)和代码贡献数量衡量,TensorFlow都是排名第二框架的至少两倍以上。

  TensorFlow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性,可用于智能手机,甚至整合入电路板;支持异构分布计算,可用于单机也可用于分布式计算设备;通用性,支持多种编程语言,支持多种深度学习模型库。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谷歌在开源领域对开发者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得益于谷歌提供的TensorFlow、Google.ai以及TPU等全套深度学习框架和基础设施,开发者不用去研究复杂的数学模型、语言模型、图像视觉模型就可以快速实现软硬件的智能化。今天I/O大会主题演讲发布的系列深度学习产品,进一步强化了谷歌在这领域的优势所在。

  某种意义上说,谷歌在AI领域的战略延续了Android的成功经验。通过一套完整的、免费的开源平台,引入大量垂直领域的开发者,将原本前沿研究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带入到应用层面,而自己的研发力量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创新工作。

  谷歌给AI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微软、IBM、亚马逊和Facebook随后迅速跟进的重要原因。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谁能获得更多的开发者,覆盖到更多的垂直领域,谁就更有可能在AI的行业规范制定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和先发优势。

  用户数据才是核心

  从今日I/O大会的主题演讲,可以清晰的看到谷歌在AI领域的战略布局。谷歌已经完成了Al的初步战略布局,也具备了推动AI行业前行的几大要素:开发框架、开发社区、大计算基础设施和用户数据。作为自我训练能力的神经网络,用户数据是完善和提高深度学习的必需条件。

  一方面,通过简化AI开发与设计,谷歌将AI在诸多垂直领域的落地交给了开发者,例如在I/O大会上提到的糖尿病医学诊断研究。而他们在开发和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产品,改变具体行业与生活的同时,也给谷歌带来了重要的用户数据,帮助TensorFlow进一步训练。

  另一方面,用户与数据本就是谷歌最大的优势所在。除了拥有超过20亿活跃设备的Android平台,谷歌旗下各项跨平台的核心产品服务的用户量也都在数亿甚至十亿级别。通过将AI应用在自己的产品服务中,谷歌不仅能够极大提升自己软件产品的体验,进一步扩大用户量,也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用户使用数据,用于提升AI性能。

  谷歌CEO皮猜早在去年年底就明确表示,“机器学习是谷歌重新定义产品行为的核心变革力。谷歌希望在旗下所有产品中逐步系统使用机器学习,包括搜索、广告、YouTube和Play商店等等。”

  而今天I/O主题演讲发布的诸多新产品功能,就是皮猜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引入TenSorFlow系统之后,Gmail的垃圾邮件拦截率达到99.9%;基于语音识别的Google Home可以识别不同的用户声音,只需两个麦克风就能准确识别;基于图像识别的Google Lens可以直接拍照查信息和操作,Pixel手机可以自动清除拍照图像的噪点;基于语义识别的Allo可以智能进行对话回复和聊天翻译。

  此外,已经有1亿用户的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更是谷歌AI实力的具体体现。目前Google Home智能音箱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在两成,落后于占据先发优势培育市场的亚马逊Echo。不过,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数据,提升智能助手的效率和实际用途,谷歌推出了Google Assitant的iOS版本。

  此外,谷歌还再次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的简化版Android Go,显著降低了数据流量和硬件参数需求,降低了智能手机的成本价格。这一版本无疑是为了在印度、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吸引到更多的首次接触移动互联网的人群,为未来打下用户基础。

  实际上,数据才是谷歌的基因所在。谷歌的商业模式落地依然是获得数据卖广告。谷歌与苹果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基因。苹果在意的是用户与销量,技术更新是基于自己的设备,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设备销量;而谷歌在意的是用户与数据,技术更新可以免费可以跨平台,只要能最大化获得用户与数据,硬件设备的优势从来不是谷歌的优先考虑。

  AI技术帮助谷歌提升自己产品性能,帮助谷歌获得更多用户,带来更多数据帮助谷歌提升AI实力。在个人消费级别,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像谷歌这样获得完整的、深入的个人数据;微软的优势在于企业生产力市场,而亚马逊和Facebook则侧重于电商、云服务及社交领域。

  当然,要获得谷歌更智能人性的AI改造产品体验,就必须将个人数据交付给谷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行业趋势,对谷歌以及整个AI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行业准则要求。个人隐私问题也是谷歌和Facebook这两家靠数据进行商业化的共同挑战。在这一方面,谷歌和Facebook需要极为谨慎。

  AI领域,巨头既有竞争,也存在合作。去年12月,谷歌、微软、IBM、Facebook和亚马逊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on AI),共同制定人工智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规范。目前这个机构已经吸引了100多家公司的加入。

  得益于网络搜索和Android这两大战略产品,谷歌成为了影响全球数十亿人的互联网公司。而AI就是推动谷歌继续升空的第三节火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