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NN:特斯拉在华生产汽车计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特斯拉希望,在中国生产汽车将有助于提高其销量。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与中国官员进行了多年谈判之后,这家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本月获准在上海建设一个生产中心。一旦建成,该工厂将使特斯拉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每年生产至多50万辆汽车。特斯拉首批汽车将在五年内投产,但特斯拉必须克服一系列巨大挑战,才能使其大胆的计划获得成功。
中国放开汽车股比限制的核心是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在华拥有工厂,而非像目前通过一家对半持股的中国合作伙伴运作。特斯拉正独自前行。
这是个好主意吗?单飞意味着特斯拉将不必与中国竞争对手分享有价值的技术,但这可能会使其在中国错综复杂的法规中运营变得更加艰难。尽管特斯拉是独立拥有工厂,但如果员工离开公司加入竞争对手,那么特斯拉的知识产权仍有可能落入竞争对手的手中。
特斯拉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建成这家工厂。不过在业界认为,这“看起来非常、非常乐观”。特斯拉还没有表示,其对上海生产中心的预期成本是多少,也没有表示将如何支付。
值得参考的是,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内华达州生产锂离子电池的“超级工厂”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该公司已经面临现金短缺,明年将有超过10亿美元的债券到期。尽管特斯拉是汽车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尚未实现年度盈利。
今年3月,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将特斯拉的债务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这可能会使该公司在未来筹集资金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如果特斯拉想在中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首先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家大规模汽车制造商。
该公司一直未能实现Model 3的生产目标,而且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还在烧钱。一些人怀疑特斯拉可能在中国面临类似的问题。中国已经是特斯拉的一个重要市场。去年来自中国的收入翻了一番,超过2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近20%。
根据BMI的数据,特斯拉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仅为3%。这表明,如果特斯拉能够建造自己的工厂,那么它的市场份额将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不过,特斯拉必须应对美中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关系。在中国拥有一家工厂将使特斯拉未来避免高额的进口关税。但如今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削弱其在与宝马、大众、比亚迪(002594)和吉利等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
彭 博社:特朗普抨击美联储加息从而侵扰后者的独立性
据 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批评美联储的加息,从而打破了白宫二十多年来因尊重美国央行独立性而避免对货币政策发表评论的传统。他周四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正在加息并可能放缓经济增长,对此“我并不感到兴奋”。“当我们为经济做了那么多工作之后,然后我看到利率上升了,我不喜欢这样。”
在特朗普讲话后,美元回吐当天早些时候的涨幅,美债收益率也下行。自特朗普2017年1月就职以来,美联储已经五次加息,其中两次发生在特朗普提名的杰罗姆.鲍威尔取代珍妮特.耶伦出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在采访中,特朗普称鲍威尔是“非常好的人”。
特朗普讲话后,美元指数短线跳水跌破95.0,周四稍早曾涨至95.65,创下一年来新高。随着美元回落,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扬377点,最高触及6.7641元,短短半小时之内相继收复6.80、6.79、6.78和6.77。
CNBC:欧盟准备制定一份报复措施清单反击美国
如果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将制定一份报复清单予以反击。
欧盟贸易专员塞西莉亚.马姆斯特罗姆日前表示:“我们也在与成员国一起准备一份再平衡措施清单。我们已经向我们的美国伙伴表明了这一点。”马姆斯特罗姆发表上述言论之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威胁要将针对从欧洲进口的汽车关税从上个月的2.5%上调至20%。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定于下周在华盛顿会晤。
软银、滴滴携手入局日本网约车市场
尽管打车服务的热潮已席卷全球,但使用app打车的行为在日本并不常见。部分原因是在日本打一辆出租车通常并不困难,除非在郊区或在上下班高峰时下起了倾盆大雨。
对此,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和中国滴滴出行(Didi Chuxing)是寻求改变这种情况的最新入局者。他们正在合作推出打车平台Didi Mobility Japan,今年将在大阪开始试运营,之后再开通东京、京都、福冈和冲绳地区的业务。
长期以出租车为主导,规模达1.7万亿日元(150亿美元)的日本汽车运输业开始出现变化。据悉,索尼公司正在与名为“Everybody's Taxi”的出租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由Nihon Kotsu Co.董事长经营的叫车app“Japan Taxi”也一直在积极推广此类服务。
优步科技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正在偏远的淡路岛开展一项打车试点项目。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即将来临,出租车运营商正在寻找方法让客户更轻松地乘车并前往目的地。打车在日本并不普遍的主要原因是私人车主使用自己的车辆接载和运送乘客是非法的。
因此,Uber等公司也不得不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日本的任何打车服务基本上等同于出租车和汽车派遣服务。周四早些时候,曾在全球各地投资Uber、滴滴和其他乘车服务公司的软银CEO孙正义(Masayoshi Son)对日本法规感到不满,称它扼杀了创新。